|
|
人民幣快速升值負面影響不可小視
短期來看,人民幣升值固然會提升國內非貿易商品估值水平,有利于平抑貿易順差,人民幣升值也會給A股市場帶來新鮮資金血液,從而使市場保持適度活躍。但就中長期而言,如果人民幣快速升值,其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不可小視。
近期人民幣兌美元波動幅度明顯加大,自央行8月19日加息以來,短短15個交易日,人民幣已升值了0.297% 。周一美元跌穿人民幣兌7.95整數(shù)關口,種種跡象顯示,人民幣已出現(xiàn)了加速升值的勢頭。從人民幣升值諸多誘因分析,在美元宣布暫停加息之后,央行8月19日宣布加息是造成人民幣近期出現(xiàn)快速升值的直接原因。鑒于我國經濟發(fā)展所處階段及國際環(huán)境,我國并不具備人民幣快速升值的經濟基礎,如果一味放任人民幣升值,必然給金融市場中長期穩(wěn)定埋下隱患。在人民幣兌美元迭創(chuàng)新高之際,應該對人民幣快速升值給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加以防范。
筆者認為,我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及與某些國家巨額的貿易順差并不能作為人民幣升值的前提條件,當前我國應該通過調整貿易結構來平抑貿易收支,而不是通過人民幣大幅升值的方式來縮小貿易順差。
第一,就人民幣升值所依托的經濟基礎而言,我國本幣升值與日本1980年代本幣升值所依托的經濟基礎存在很大差異,由此決定了人民幣升值空間和時間非常有限。眾所周知,日本戰(zhàn)后崛起一方面得益于美國巨大財力援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日本于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后掌握了機電產品前沿技術,日本出現(xiàn)了一批諸如松下、索尼、東芝、豐田等掌握當時最前沿技術的本土公司,這些公司以其掌握的核心先進技術為依托,主導產品迅速地出口到其它國家,這些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出口,一方面為日本積累大量物質財富,另一方面也對其它國家諸如美國等制造業(yè)構成了沖擊。在此情況下,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國家最終逼使日本于1985年簽訂了《廣場協(xié)訂》,日元從此開始大幅升值。就我國具體國情而言,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貿易規(guī)模日漸擴大,近年來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目前已擁有近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雖然從表面上看我國人民幣升值背景與當初日本非常相似,但若從貿易結構上分析,會發(fā)現(xiàn)我國目前人民幣升值所依托的經濟基礎與日本當年不可同日而語。與日本當年貿易順差來源于其所擁有核心技術的機電產業(yè)不同,我國貿易順差目前主要來源于初級產品出口及簡單加工貿易,在資源日漸衰竭、石油等原料價格大幅上漲及反傾銷制裁加劇背景下,這種貿易順差是非常不穩(wěn)定的,換而言之,我國人民幣升值缺乏穩(wěn)固的經濟基礎。
第二、就本幣升值對經濟危害性而言,在缺乏核心技術及領跑世界前沿產品背景下,人民幣大幅升值對我國經濟的損害程度要遠遠大于當初的日本。很多人將日本1980后期經濟走弱歸結為日元大幅升值結果,筆者認為,日元升值只是日本經濟1980年代中后期走向衰弱的一個因素。由于日本在機電技術上掌握了核心技術,這使其有足夠技術空間來消化日元升值帶來的負面影響,1980年代后期日本機電產品的出口并未遭受毀滅性打擊。日本在1980年代后經濟走弱與兩大因素有關,一是日本在以信息產業(yè)為最主要代表形式的最前沿產業(yè)落后于美國;二是日本八十年代后期國內消費需求明顯不足。從人類經濟發(fā)展歷史長河分析,任何一個國家崛起或中興的契機都在于掌握了當時最前沿的核心技術。例如,1970年代和1980年代日本在機電產業(yè)的領先成就了其戰(zhàn)后的復興,1990年代,信息產業(yè)的興起使美國成為當今唯一的超級大國。但就我國具體情況而言,在初級產品出口及簡單加工貿易條件下,我國產品出口缺乏足夠的技術空間來消化人民幣升值壓力。在產業(yè)升級滯后及國內消費需求仍未啟動的背景下,人民幣升值對簡單加工貿易的打擊將是致命的,由此形成的巨大失業(yè)人口將對經濟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鑒于我國龐大的人口規(guī)模及廣闊腹地,長期來看,我國經濟增長必須以自身的經濟內循環(huán)增長機制為基礎,由于前期在認識上存在諸多誤區(qū),導致目前我國經濟增長對外依存底較高,在內需尚未形成及新農村建設效果還未體現(xiàn)的背景下,我國經濟內循環(huán)體系的建立還需要一個過程,由此決定了匯率在我國經濟增長轉型的非常時期將扮演重要角色,換而言之,在經濟轉軌期,對匯率的正確運用與否將是決定我國經濟能否成功轉型的關鍵。 第三、解決我國貿易收支不平衡的關鍵在于改善貿易結構,提升產品出口技術含量和加強外資入境臨管。從理論上看,按照國際經濟學所奉行的比較優(yōu)勢原理,我國真正優(yōu)勢在于廉價勞動力,加工貿易應是目前我國在國際分工中最適合承擔的角色。實際上,這種看似合理的貿易分工理論,自身卻蘊藏著極大的不平等,因為它是以承認現(xiàn)有不合理社會分工為前提,以犧牲發(fā)展我國家環(huán)境和資源為代價的,最終結果只能是落后者永遠落后。以我國目前出口貿易為例,我國在低端加工貿易中獲利甚少,活勞動在加工貿易中所占比重甚微,而以原料為代表的物耗部分在貿易總量中占有絕對比重,就此而言,我國貿易順差更多地來源于資源輸出,從動態(tài)看,這種順差對經濟發(fā)展無任何意義。因此,改善目前我國貿易結構,增加出口產品技術含量,才是解決目前我國貿易收支平衡的關鍵。
第四、人民幣快速升值會危及金融市場中長期穩(wěn)定。從國際資本投機角度分析,改革開放已將近三十年了,人民幣升值為一些投資期限到期的外資提供了獲得超額資本利得的機會,而一些國際游資也在人民幣升值之前進入我國市場進行投機,人民幣升值是這兩類外資所歡迎的。如前所述,由于人民幣升值缺乏穩(wěn)固的經濟基礎,經過大幅升值以后,一旦人民幣升值步伐放慢,外資撤離將造成巨幅金融動蕩和危機。實際上,目前已有一些國際投機資本通過虛假貿易等變相渠道進入了我國市場。在我國資本市場尚未完全對外開放背景下,外資通過各種變相途徑進入我國市場,其目的就是為了博取人民幣升值匯差。從國內資本市場發(fā)展情況來看,一些人甚至期望借助于人民幣升值契機,依靠外資介入A股市場鑄就十年牛市,殊不知資本本質特性便是逐利,外資進入A股市場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追求資本利得和人民幣升值雙重收益,“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一旦出現(xiàn)外資撒離事實,其對資本市場負面影響不可想象。改革之后,源源不斷的新股發(fā)行會進一步強化價值投資理念,質優(yōu)藍籌股陸續(xù)登場會起到抑制投機、強化價值投資的效果,從而最終吸引國內龐大儲蓄資金進入A股市場。就此而言,國內龐大儲蓄資金才是構成A股市場未來投資的中堅力量,而不是外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