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匯市表現異常 人民幣貶值有節(jié)制
周二的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6.6950,創(chuàng)近6年來的新低,較上一日貶值107點。中間價走低并不值得稀奇,值得玩味的卻是周一在岸人民幣兌美元的即期匯率走勢。正是因為周一即期匯率“有節(jié)制”地貶值,才讓周二的中間價降幅不至于太大。
周一在岸人民幣即期匯率經歷了怎樣的走勢?為何說是有“節(jié)制”?從周一日盤全天的表現看,當天中間價開在6.6834,日盤美元指數大幅上揚,累計最大漲幅約0.5%;與之相應,人民幣即期匯率走弱,全天在中間價上方波動,但問題的關鍵是,這種波幅與美元指數的大幅走強相比,并未相應走擴。當天日盤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觸及的最低點位,僅與中間價相差50多個基點,全天的人民幣匯率波幅,被不少市場人士認為是“極為有節(jié)制”地限制在狹窄區(qū)間內。
按照目前的中間價定價規(guī)則,若美元指數大幅上漲,為保持“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相對穩(wěn)定,第二天中間價必定相應地大幅貶值。不少機構投資者由于掌握了這一定價規(guī)則下所導致的預期結果,持有美元的意愿也會隨之增強,使得外匯市場買盤增多,這會直接加大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的貶值幅度,進而影響收盤價。此時,在中間價定價規(guī)則——參考“上一日收盤價”的作用下,人民幣匯率收盤價的走低也會進一步強化第二天中間價的貶值幅度。
因此,通俗來講,當前的中間價定價機制會強化預期,即美元指數走高越多,人民幣兌美元貶值就越多;相反,美元指數走低越多,人民幣升值也應越多。但周一的在岸即期匯率走勢并未真實反映這一趨勢,當天美元指數大幅走強之際,在岸人民幣匯率波動卻很有“節(jié)制”。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從當天市場的交易情況看,即期匯率之所以表現如此“含蓄”,是因為有市場參與者在大量拋售美元,將匯價穩(wěn)定在6.6880附近。
若果真如此,那這種穩(wěn)定匯價的目的并不在于扭轉人民幣貶值,而在于控制貶值的速度,如此,后續(xù)人民幣匯率貶值的速度可能會放緩。
|
|
|
|
|